刘昕:高原大漠掘“宝”人 ——记无党派人士、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刘昕

作者:广东省委统战部知识分子工作处 吕 | 发布日期:2015-09-18

转自《中国统一战线》杂志 2015 第8期(作者为广东省委统战部知识分子工作处处长)
【人物小传】刘昕,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知识界人士联谊会副会长、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小组医卫组成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png
刘昕(右一)在青藏高原考察

时光回朔到二十多年前。1993年,身为生物学家的刘昕多次深入云南、青海、四川、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古野外考察调研,切身感受到当地生存条件的极端恶劣,并提出了一个设想:通过科技创新开发西部特色生物资源,帮扶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脱贫增收。 

在西藏“零距离”研究冬虫夏草
       艰难的第一步迈向了青藏高原东南部。这里是名贵药材冬虫夏草的产区。采挖虫草是当地农牧民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些年,一到初夏,农牧民蜂拥上山,狂挖滥采,使草甸遭到毁灭性破坏,冬虫夏草资源濒临灭绝。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2006 年,刘昕和几位教授登上海拔 4156 米的西藏色季拉山,自筹资金建立了“中山大学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 ”,在冬虫夏草产地开展了“零距离”研究。 
       科学工作站所在地高寒缺氧,山陡路险,人迹罕至,条件极端艰苦。但是这些并没有挡住整个创新团队挑战世界级科研难题的决心。十年来,尽管路途遥远,高原反应不断,由十几位教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创新团队坚持一次次深入藏区,一呆就是几个月,在高寒缺氧的条件下翻山越岭建立基地、采集样本收集数据、开展系统实验研究。刘昕自己高原反应十分强烈,血氧指标还不足50(正常为98-100),常常头痛难忍。但只要身体状况稍有恢复,就坚持“上山”。许多人不理解,说这些研究冬虫夏草的人是“疯子”!

让科技助西部百姓脱贫增收
        十年磨一剑,创新团队在冬虫夏草孕育工程和钩蝠蛾种子园繁育工程系统研究取得十多项重大突破,获得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重点项目和十二五重大项目的研究内容。
        冬虫夏草是由真菌感染钩蝠蛾幼虫所形成的。创新团队开创性揭示了冬虫夏草无性型中国被毛孢真菌在高寒草甸和灌丛植物根系形成菌根现象。掌握这一规律后,通过科学攻关,使得虫草产量明显提高。在冬虫夏草孕育工程示范基地,多年采收冬虫夏草最高记录达到了11条/平方米,而通常高寒草甸分布不足1条/亩,冬虫夏草主产区丰产地最高不过5-7条/亩;钩蝠蛾种子园土壤中寄主昆虫钩蝠蛾幼虫种群密度达211头/平方米,而通常高寒草甸土壤中钩蝠蛾幼虫密度不足1-4头/平方米。
        2010年8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团到西藏科学工作站视察,高度肯定了中山大学科学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的长期坚持、甘坐冷板凳的精神。2012年又在创新团队工作汇报中作出重要批示。时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连续多年赴科学工作站考察,也给予高度评价。

2.png
2010年8月,在西藏林芝,刘昕(左一)向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中)和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
汇报冬虫夏草孕育工程情况

2011年,经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小组成员牵线联络,青海玉树治多县与中山大学在海拔4400-4600m的高寒草甸冬虫夏草适生地,共建200亩小试验区“高寒草甸冬虫夏草孕育工程示范基地”。2013年及2014年收获的冬虫夏草,是建立基地前2012年产量的6.92倍和5.77倍。这一成果引起青海省科技厅和扶贫局的高度关注,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等也批示相关部门给予支持。
        今年7月,创新团队规划扩展这一示范基地的实施面积,进一步完善、推广 “建立‘地下’寄主昆虫牧虫工程,及‘地上’草甸养护的天敌昆虫扩繁工程,促进高寒草甸生态修复和冬虫夏草资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一技术体系。“如果得以推广,不仅年产值千亿元计,对西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养护和生态修复也有重要作用。”刘昕介绍说。
        2011年,由刘昕率领的“中山大学西部特色资源创新研究团队”被评为“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刘昕被评选为“‘十一五’期间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

把沙漠变成珍贵的药谷
        2008年,在南疆墨玉县塔克拉玛干沙漠,刘昕的创新团队建立了“中山大学西部荒漠改造与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及5000亩基地,开展固沙植物柽柳生态林寄生管花肉苁蓉及引种梭梭寄生荒漠肉苁蓉药材的种植、加工及药理学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获得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据了解,柽柳俗称“红柳”,是防风固沙植物。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红柳、梭梭根部的珍贵药材,有“沙漠人参”的美誉,社会需求量持续攀升,已成为国际药理学研究的热点。
        刘昕开创性提出建立种子园及水枪射流钻洞接种技术,不仅使管花肉苁蓉亩产从几十公斤跃升到数千公斤,还创造性完成微波湿法加工工艺设计及建立中试工厂,使管花肉苁蓉有效成分“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含量从药典中提出的0.5-1.5%提高到22.8%以上。
        多年来,刘昕通过多学科融合和系统集成,100多项发明专利技术及创新成果接踵问世,硕果累累,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而在科技援藏援疆的道路上,刘昕表示,他将充分发挥一名无党派知识分子的作用,为西部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不懈努力。


旧版入口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山大学党委统战部 广东.广州.新港西路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