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党委统战部 | 发布日期:2019-04-1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我校无党派人士、生命科学学院庄诗美教授牵头完成的《调控肝癌生长和转移的新机制及意义》项目获得教育部2018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个人简介
庄诗美,无党派人士,广州欧美同学会(留学联谊会)海珠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并在该校获儿科学医学博士学位,在瑞典Linkoping大学获细胞生物学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研究重点为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作为通讯作者在Lancet Oncol、Hepatology、Cancer Res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一批高水平研究论文,其中33篇论文发表在IF>5的杂志,包括13篇在IF>10的杂志;有5篇论文为ESI 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14项中国发明专利,9项已获授权。部分成果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 年度,排名第2)、 “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 年度,排名第1)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 年度,排名第1)。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科技部“973”和“863”课题等。
获奖项目简介
肝癌生长快,易转移复发,是我国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该项目围绕肝癌生长和转移的多维调控网络及早期检测标志物展开研究,获得以下原创性成果:
(1)揭示调控肝癌生长的新机制:发现了一批在肝癌中表达下降的 miRNA(miR-195、miR-122、miR-26a/b、miR-125b)及其调控肝癌生长的机制,为抗癌治疗提供了新靶标。
(2)发现可同时抑制肝癌进展多个节点的分子(miR-195、miR-29b)及其作用机制;为针对肝癌多节点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3)揭示肝癌细胞与间质互作网络及其意义:发现肝癌细胞通过诱导间质内皮细胞形成网状血管结构(称之肿瘤包绕型血管, VETC),为肝癌提供了不依赖于侵袭的新型高效转移机制;肝癌细胞还可通过“胁迫”间质免疫细胞发生功能重塑,诱导VETC 形成,促进肿瘤转移。这些发现为针对癌细胞及间质的联合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4)发现可检测早期微小肝癌的新型标志物:建立了基于血清 miRNA 的分类器 Cmi,经多中心验证 Cmi 可检测亚临床期肝癌、早期肝癌、小肝癌及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癌,敏感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AFP。十篇代表作总影响因子(IF) 148 点,单篇最高 IF36.4;SCI总他引 877 次,单篇最高他引 249 次;2 篇论文为 ESI 前 1%高被引论文,2 篇被 F1000 推荐阅读。代表作 1 以快速通道在 LancetOncol 发表并获同期评述;代表作 6 作为 Hepatology 封面论文发表,并获亮点推介及同期评述。相关成果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2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