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港澳台海外 >
归国华侨联合会 >
孙中山故乡行
孙中山故乡行
作者:统战部 | 发布日期:2006-10-25
今年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为缅怀中山先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愈挫愈勇,奋斗不息,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中大侨联(南校区)组织会员三十余人中山故乡两天行,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九月十九日,我们参观了岭南地区最大私家庭园中山詹园。中山詹园占地百亩,由园主黄远新先生亲自设计,然后聘请苏杭数百名园林能工巧匠打造,历五载建成。园主人的初衷,是为父母建造一处颐养天年的静心居所,后将庭园加与扩充和完善,成为今日《一山一水一庭园,亦诗亦画亦悠闲》珍贵的艺术庭园,又是典雅的自然景观。
詹园的建筑特色是以苏杭园林为基调,集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又着力表现岭南水乡的布局脉络。青砖瓦,斗拱飞檐,回廊曲径,构成一种通透典雅的岭南风格。詹园建筑群是仿古建筑,取材多为民间古旧材料,一砖一瓦,一门一窗,古迹遍布,展现出历史的印记。屋内摆设的年代久远的许多甚为少见的古旧家具及艺术珍品,令人赞叹不已,让游人沐浴在厚重的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和人文气息之中。
九月三十日,我们一行怀着敬佩的心情前往孙中山故居参观,受到馆长肖润君先生的热情接待。馆长亲自做起导游为我们讲解,引出好些鲜为人知的内情。我和馆长相交二十多年,故居亦来过多次。这次重临阔别七八年的圣地,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馆长把我们带到“龙田”的景点,这是孙中山祖辈租耕的农田,也是孙中山幼年时劳作过的耕地。龙田由一块块扩变成一个农场,别有天地。农田巨大的变化,反映出馆长的决策具有前瞻性,思路缜密,精明干练,全身投入事业当中。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质变。翠亨村最大的变化是乡村向城镇化、商业化发展,农田逐渐消失转为商业用地。馆长警醒,意识到翠亨村这个乡村将城镇化中消失,孙中山故居将失去原有的面貌,便向中山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商议,买下孙中山故居周边的农田。这样,翠亨村田园风光的自然环境被保存下来了。在城镇化中唯独翠亨村保持原有自然村的特色。在龙田这个农场里,有人工建的溪流,有鱼塘,六畜齐全,种有两百多种作物,真是农、果、桑一应俱全,稻田里传出阵阵的鸭子叫声,在蓝天白云下,我们走在田埂上,觉得心旷神怡,在城市里是无法享受到的。
翠亨村民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纷纷重建新居,孙中山故居周边的原有农家房屋区将逐渐消失,自然生态环境将受破坏,正是馆长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出重手把周边数十幢农民的古旧房屋辟为民俗展览现场,这样,翠亨村的人民环境、自然风貌、田园景色,原汁原味地保全下来,为子孙后代做了伟大好事,造福于社会,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中山行另一最大感触是农村城镇化及经济建设中数万亩耕地的消失。这已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若不严格控制使用农田,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要重视节约土地,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